濉溪口位于萧县、宿县、永城三县交界处,是皖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该地地处平原,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城墙高达8米,护城河水深1米,形成坚固防御屏障。
1938年5月沦陷后,濉溪口长期被日伪军占据。敌军经营多年,构建起多层防御体系:沿城建有大小碉堡,明暗火力点相互配合,城外主要路口设有铁丝网;护城河内侧布满鹿砦,城墙垛口处构筑交叉火力,城内街巷挖沟筑垒,密布巷战工事,被守敌自诩为“攻不破的堡垒”。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然而伪区大队长张长法仍率残部300余人拒不投降,反而加紧修筑工事,企图长期盘踞。这伙伪军平日无恶不作,民众恨之入骨,迫切希望八路军、新四军早日将其消灭。
为彻底肃清宿西南地区的日伪残余,巩固宿西地区政权,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与宿西县委经反复研究,决定发起收复濉溪口的战斗。
战斗前夕,十一旅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以三十一团为主攻,宿西县总队配合,分多路实施围攻。具体部署为:三十一团一营主攻东门,三营助攻南门,二营为预备队;宿西县总队一部由李时庄率领占领河东圩子,另一部由李秉枢带领在三桥一带负责战勤与打援,其余配属三十一团,在濉溪东及西北方向担任外围警戒。
三十一团一、三营接受任务后,迅速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明确战斗任务与分工。各连赶制登城梯和炸药包等攻城器械,开展战前动员,提出“杀敌立功”等口号,激发官兵斗志。
9月26日夜,三十一团各营连按计划悄然向濉溪口集结,将濉溪口严密包围。一营组织排以上干部对敌军防务与地形进行详细侦察,进一步明确进攻方案:二连主攻东门,撕开突破口;一连二排在东北角佯攻,掩护主力;三连、一连(欠三排)为预备队;机枪连在城东关构筑阵地,提供火力支援。一营指挥所设于南李桥,实时统筹前线战况。
1945年9月27日凌晨4时,战斗正式打响。一营迅猛突袭城东关,歼俘守敌20余人,顺利占领东关。各连随即占领攻击出发阵地,破墙沟通院落,构筑火力点,准备攻城。
伪大队长张长法得知东关失守,气急败坏,亲率100余人从东门冲出,向一营阵地疯狂反扑。二连官兵依托有利地形,以机枪、步枪、手榴弹还击,近战时更以刺刀、铁锹展开白刃战。经20多分钟激战,成功击溃敌军,残敌仓皇回城,再也不敢出城。
5时许,一营根据战况调整部署:改由一连担任突击任务,从城东北角寻求突破;三连继续从东门进攻,牵制敌军兵力;二连转为营预备队,随时待命。
团政委宋治民亲临前线进行动员,鼓励指战员“一鼓作气,拿下濉溪口”,提振部队士气。
与此同时,在南门担任助攻的三营也肃清南门外院落中的警戒之敌,扫清攻城道路。
6时,团部下达总攻命令。炮兵集中火力轰击东门北角城墙,很快在城墙上炸开一个缺口。为瓦解敌军斗志,团文工组在炮火间隙开展政治攻势,向城内喊话劝降。一连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强渡护城河,直扑城墙缺口,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迅速架梯登城,击溃守敌后沿北城墙内侧向西穿插,并派一个排攻占东城门楼,打开城门。在一连登城的同时,三连抓住战机,从东门突破敌军防御,沿大街向西推进;二连紧随三连之后,从左翼投入战斗,沿城内北二道街向北攻击。
至7时30分,已歼敌百余人,控制城内大部区域。剩余残敌退守城内西北角的核心据点—小寺院,企图依托土围墙和坚固工事负隅顽抗。
一营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乘胜追击,命令一连从北、三连从南、二连从东合围小寺院。
小寺院守敌依托土墙垂死抵抗,并多次发起反扑,均被新四军官兵英勇击退。与此同时,负责南门助攻的三营也突破南门防线,经过激烈巷战肃清了城南区域的残敌,随即与一营会合,共同包围小寺院,并继续展开政治攻势,向院内残敌喊话,进一步瓦解其抵抗意志。
9时40分,在三营火力支援下,一营各连对小寺院发起总攻。战士们先向小寺院外围投出一排排手榴弹,借着烟雾弥漫的掩护冲入院内,与敌人展开近距离激战。
10时许,在军事和政治双重压力下,院内100余名残敌士气崩溃,无心再战,纷纷举手缴械投降。
至此,盘踞7年之久的日伪据点被拔除,300余守敌被全歼,伪大队长张长法被活捉,濉溪抗战最后一仗以我军全胜告终。
28日,在濉溪口南关城隍庙广场举行祝捷大会,与会军民达4000余人。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兼第十一旅旅长张震出席并讲话,号召军民团结共建新政权;宿西县总队负责人李时庄、田启松及三十一团团长罗杰等先后发言,共庆胜利。会后,根据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血债累累、罪大恶极的伪大队长张长法经公审后被执行枪决,告慰了多年来遭受迫害的濉溪人民。
濉溪口的收复,标志着濉溪地区抗战彻底结束。不久,新四军第四师师部、中共淮北路西八地委、八专署及宿西县委、县政府机关陆续迁驻濉溪城,濉溪口一时成为皖北津浦路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