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抗战】抗战史第一“义战”:血战王浅子

来源:陆建   发布日期:2025/9/28

  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国共两党实现了联合抗日,但国民党当局仍对共产党采取“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政策,导致两党军队在部分区域时常发生摩擦。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却真实发生过一场共产党军队冒死救援国民党军队的义战:一支300余人的新四军部队,为掩护500多名国民党友军撤退,顽强阻击兵力达1500人的日军部队,与之展开血战。最终,国民党军顺利撤离,而该支新四军部队却付出了沉重代价:包括一名副团长在内的 30 余名官兵壮烈牺牲,另有 20 余人负伤。这场战斗规模虽不大,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打破了“国共摩擦不断”的刻板印象,更以“舍己援友”的壮举,被后世军事研究者誉为“抗战史上的第一义战”。这场战斗就发生在在宿县西南四十余里的王浅子村(又称王浅孜,今属濉溪县)。

  1940年3月,为开辟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上级指派豫皖苏区委副书记刘瑞龙前往皖东北开展工作。新四军六支队领导命令第八团副团长陈文甫(百善镇人)率部护送。接受任务后,陈文甫率领一营二连、三连和二营的五连昼伏夜行,顺利将刘瑞龙一行送至双堆集,后续由第四总队独立大队护送至皖东北罗冈。

  完成护送任务后,八团部队于3月16日晚返回,在孙疃集西边浍河北岸的两个村庄分地驻防宿营:一营教导员傅瑞率领一营二连进驻王浅子村,陈文甫则带领一营三连和二营五连驻扎在不远处的柳树湾村。深知日军常在此区域活动,部队进驻后立即展开战备工作,在村庄外围构筑简易防御工事,同时拆除了近处桥梁,以防日军汽车通行,为可能到来的战斗做好防范。

  3月17日天刚亮,北方突然传来密集枪声,两处驻防的部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不久后,一群溃退的士兵朝着宿营地奔来,驻王浅子村的二连当即派一个排上前探查情况。原来,这是国民党鲁苏战区第五十一军的一部,由团长张哲龙率领,奉命从陇海路北南下至阜阳领取武器弹药,途经宿县附近时与日军遭遇,发生激战,部队伤亡惨重,日军则紧追不舍,形势危急。

  “请你们伸援手!我们已无力抵抗,再被追上就全完了!”见到新四军一营教导员傅瑞时,张哲龙声音嘶哑,语气中满是急切。傅瑞没有丝毫犹豫“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是大局,我们不仅要宣传,更要在行动上贯彻,你们赶紧集结转移,我们来阻击日军,掩护你们!”并派人把情况报告给副团长陈文甫。陈文甫同意接受请求,命令二连在王浅子以西设伏阻击日军。张哲龙听后,十分感激,对新四军的支援作战深表感谢,并下令留下两挺机枪,由傅教导员指挥,协助新四军战斗。随后带领国民党部队从王浅子村穿过,急速向南撤退。

  上午8时许,日军先头部队的两辆汽车驶进王浅子村西的一片坟地,傅瑞率领二连当即发起攻击。战士们先掷出手榴弹,车上许多日军被炸死炸伤,残余敌人匆忙跳下车,趴在地上仓促还击,双方形成短暂对峙。

  半小时后,日军又从宿县、临涣集、南坪集三处调集16辆汽车载着400余名步炮兵,配备数门火炮与十余挺机枪,对新四军进行合围,连同此前的追兵,敌人总兵力达1500余人。

  在敌众我寡的悬殊态势下,二连战士虽奋勇抵抗,但伤亡逐渐增加。为避免更大损失,傅瑞下令部队边打边撤至浍河南岸,最终分头突围转移。此阶段二连伤亡10余人,但成功确保了国民党友军与群众安全脱离危险。

  而驻扎在柳树湾村的陈文甫通过枪炮声判断王浅子村战况激烈,虽暂未接到详细战报,但深知战友处境危急。为支援二连、阻击日军,他迅速从三连和五连中挑选出35名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的勇士,组成增援小队,亲自率领从柳树湾村沿迂回路线向王浅子村进发,试图从侧翼支援二连作战。

  由于战场形势变化迅速,陈文甫等人在行军途中未能及时得知二连已突围转移的消息。当他们抵达王浅子村西南角时,恰好与刚进村的日军主力迎面遭遇。日军当即展开包围,35名增援战士瞬间陷入敌军重围之中。

  陈文甫临危不乱,迅速指挥战士们抢占村头一处相对坚固的院落,依托院落墙体构建防御阵地。日军随即发起猛攻,战士们英勇机智,打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其中一个日军小队长毙命。敌人恼羞成怒,纵火焚烧房屋,战士们毫无惧色,有的将全身棉衣浸入水中浇湿,顶着烈火趴在墙根瞄准射击;有的紧握大刀,在日军靠近时跃出废墟展开近战拼杀。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新四军指战员凭借“有我无敌”的坚定决心,用手榴弹、大刀与步枪对抗日军的优势炮火。可毕竟兵力悬殊,弹药逐渐耗尽,院落的防御防线在日军持续攻击下逐渐被突破。

  最终,副团长陈文甫与副营长张西凡以下3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团参谋长赵建五在战斗中被俘,一营教导员傅瑞、排长朱克勤等此前突围的战士也在战斗中负伤。

  战后打扫战场时,新四军战士还发现了几名因隐蔽而未能及时跟随国民党大部队撤退的士兵,当即对他们进行好言慰问,随后护送其归队。

  王浅子战斗的消息传开后,整个苏豫皖边区为之震动。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专程来到八团慰问幸存指战员,高度评价这场战斗:“八团这次在王浅子战斗打得非常好!这是与数倍于我的日军的一场硬仗,又是掩护支援友军的政治仗。这一仗不仅严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用鲜血和生命支援和掩护了国民党友军,一定会博得广大人民的赞扬!”

  3月27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张震在《拂晓报》发表题为《血战王浅子》的专题文章,详细记录了战斗的全过程,指出“这次战斗我们虽然伤亡较大,然而敌人的伤亡超过我们一倍多(日军被击毙68人,伤100余人),消耗了敌人很多的汽油与弹药,使敌人遭到出乎意外的打击”,盛赞八团指战员“大公无私、舍己救人、掩护友军”的英雄事迹,痛斥那些造谣“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的不实言论。

  为永久纪念陈文甫等烈士的英勇事迹,新四军六支队政治部专门作出决定,将陈文甫的家乡宋庙乡命名为“文甫乡”,以烈士之名彰显其不朽功绩。2001年,陈文甫的英雄事迹被正式收入《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

     

地  址:安徽省濉溪县沱河路92号
备 案 号:皖ICP备20013687号-1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濉溪县委员会
联系我们:0561-607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