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据统计,池州市现存50处传统村落,其中27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3处被列入安徽省传统村落名单,这些传统村落如璀璨珍珠般零散分布在这片土壤,是“千载诗人地”的生动注脚。
当现代民居逐渐割裂传统村落肌理、当非遗技艺面临“断代之痛”、当村落开发模式渐趋“千村一面”……面对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村落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查研究是破题之道。多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活化利用一直牵动着广大政协委员的心,池州市政协通过各种履职方式组织委员深入调研,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带着思路回。承办省政协“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协商座谈会,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相关提案遴选为重点提案、列为重点民主协商课题、纳入市政协领导督办提案与协商督办提案相关工作。从《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切实提高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水平》到《让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从《关于推动池州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的建议》到《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提案》《加强古村落保护利用,打造乡村振兴“新范本”》,政协委员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充分发挥,交出一篇又一篇成色十足的提案答卷。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点多面广,不能仅靠政府重金打造‘盆景’,要汇集社会力量,加快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发展。”
“要有效挖掘特色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傩戏、目连戏、青阳腔等戏曲技艺的保护传承,不仅守住传统村落外在‘筋骨皮’,更传承好内在‘精气神’。”
“要深入挖掘古村落传统手工艺品‘小而美’文化属性、艺术价值,通过电子商务卖产品卖文化,以产品传递文化、以文化吸引客户。”
……
一字一句饱含深情、一言一语点亮思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举措令人耳目一新,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池州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用调研开路、以改革破题,先后出台《池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相关规定,启动《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在省内率先启动“公益诉讼检察助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强化以用促保,对传统村落、古民居等资源实现项目化包装,借用市场力量实施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石门高村为2023年安徽省唯一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打造多元业态,茶艺展示、古琴演奏、剧场演绎、剧本杀、饮品制作等业态持续优化融合,古村落游、古建游等旅游线路不断迭代更新,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文化、感悟历史、滋养身心。
环境的微改造、设施的精提升、业态的多元绽放让渐趋“空心”的村落实现涅槃重生,于古宅祠堂、粉墙黛瓦、石板巷陌中朴素地传递着家风家训、社风民风,当代生活体验和现代价值观对传统村落正进行着“故事新编”,产生了跨越代际、直击人心的精神共鸣。当宗祠戏台上音乐声响起、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穿戴起傩面具起势唱白,一霎间,台上与台下、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双向奔赴,渚湖姜村、石门高村、陵阳村、老田吴村这些经岁月镌刻的传统村落,正在时代浪潮中优雅转身,穿过时光与我们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