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 烙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陆建   发布日期:2025/6/19

一、烙画的定义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画种,通过火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来创作画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绘画与火痕的独特质感,形成了区别于传统水墨的视觉语言。


二、历史脉络:从西汉到当代的传承轨迹

据史料记载,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在汉代的器物装饰与民间工艺中已展现雏形。后因连年灾荒战乱,这一技艺曾一度失传。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南阳民间艺人赵星重新发掘整理,使烙画得以复苏。历经百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为代表的几大艺术派系,各地因地域文化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三、艺术特征:五色交织的视觉密码

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与浓淡层次,构建出简洁明快的画面节奏。其线条兼具书法的笔意与绘画的造型张力,既注重单一线条的韵律感,又强调整体构图的疏密对比,形成了"以线立骨,以色赋神"的艺术特质。


四、创作流程:传统工艺的精细雕琢

一幅完整的烙画作品需历经多道工序:

1.前期准备。完成设计构图后,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并进行拓稿定位。

2.核心创作。通过熨烙环节实现画面呈现,创作者需精准掌握烙制速度、烙具温度(需根据材料特性调整温度区间)、角度及压力,运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等运烙技巧,在材料表面形成深浅不一的烙痕

3.后期处理。经修整、平磨、抛光等工序提升画面质感,部分作品还需进行设色与装裱,最终完成从工艺到艺术的升华。

五、技法体系:多元技法的融合创新

烙画技法体系丰富多元,涵盖:

1.基础技法。包含点烫、线烫、面烫、工笔白描烫等,注重线条与块面的基础表现。

2.立体技法。包含立体烫、烘烫等,通过多层次烙制营造空间立体感。

3.创新技法。包含冷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等,适应现代审美对材质肌理与视觉冲击的需求。

六、创作工具的革新:从铁笔到电烙的时代演进

早期烙画以特制铁笔为工具,需依赖炭火加热控制温度。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烙画已普遍使用电烙铁、电烫笔等工具,实现了温度的精准调控。创作载体也从传统的扇骨、梳篦、木制家具,拓展至纸绢、皮革、葫芦等多元材质,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表现空间。

七、传承与创新:在坚守与突破中延续生命力

作为烙画代表性传承人,安徽濉溪的吕庆国(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提出:"烙画传承需秉持'守正创新'原则。"他强调,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可适度借鉴现代艺术元素,但必须坚守烙画的"母本特征"——如独特的火痕肌理、传统构图法则等核心要素。创作者应在融合中强化艺术语言的独特性,通过注入时代精神与个性化表达,让古老烙画既保留历史底蕴,又焕发当代艺术活力。

     

地  址:安徽省濉溪县沱河路92号
备 案 号:皖ICP备20013687号-1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濉溪县委员会
联系我们:0561-607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