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 傲雪红梅——汪木兰同志传略

来源:陆建   发布日期:2024/6/18

刻苦好学 寻求真理

汪木兰,又名汝秋、秋移,1921年生于濉溪县临涣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其父勤劳忠厚,性格刚直,颇识文字,每日起早睡晚,靠做小买卖谋生。母亲是农村妇女,纯朴善良,曾做过十几年女工,饱尝人间艰辛,大革命时期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倾向革命。汪木兰自幼聪颖伶俐,又似男孩般粗犷刚强。父母对她寄于无限希望,愿她早日成才,像古时的女英雄花木兰那样,能“替父从军”,报效国家,所以给她取名汪木兰。

汪木兰7岁时,进入临涣小学读书。由于她刻苦勤奋,能说会讲,善于思索,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器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我们的国土,无情的炮声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民族觉醒,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席卷全国,也打破了临涣的宁静。

一些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徐风笑、邵恩贤、濮玉才等,纷纷走上街头,开展演讲动员,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1岁的汪木兰,心情也同样无法平静。那安静的课堂,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说教,都不能禁锢她一颗火热的心。她偷偷地逃出学堂,夹在人群中倾听徐风笑他们的演讲。当她听到中国国土大片沦陷,国民党当局拱手出卖祖国大好河山的行径时,万分悲愤。她回到家,哭得吃不下饭。晚上,她望着天上的星星,苦苦地思索着。她虽然说不出多少深奥的道理,但她懂得,我们的祖国这样下去,是会亡国的。她想,如果大家都能有骨气,都能那样爱国,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就会有希望。

想到这里,汪木兰激动得涌出满眶热泪。为此。她还写了首《金钱如命》的小诗,讽刺国民党当局爱财如命、苟且偷安、屈辱卖国的罪行。小诗虽写得字迹歪斜,无平仄韵律,算不上什么好诗,但可窥见汪木兰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此后,汪木兰再也不只是夹在人缝里听演讲了,她毅然参加了儿童团,与男同学一道走上街头,奔赴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唤起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投身革命 宣传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全面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开始。临涣地区,在徐风笑、徐爱民等发动组织下,成立了抗敌救亡社。

汪木兰已长大成人。她体格魁梧,精明强干,由于艰苦生活的磨炼,形成了她坚强的性格,做事虎虎有生气。为组织抗日武装,她和徐风笑一起,到处奔波,发动姐妹们走出家门,投身抗日。她和刘荻莎、段传芝、李照伦、李思玲等姐妹一起,组成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她们利用临涣逢集的机会,在牛市、南阁、菜市等地点演讲,并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街头剧。

有一次逢东岳庙会,汪木兰带领姐妹们在高高的城墙上搭起戏台,演起了“文明戏”,高唱抗战歌曲。她们的宣传,鼓动性很大,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当唱到《流亡三部曲》“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台下数千名观众被感动得潸潸下泪。她们的宣传,对抗日救亡斗争的开展及抗日武装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8年5月,濉溪地区沦陷,日军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同时,土匪蜂起,汉奸蠢动。他们横行乡里,鱼肉乡民,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徐风笑等组织起抗日游击队,打击土匪,除奸安民。汪木兰参加了抗日队伍,多次经历打土匪的战斗,经受了考验。1939年8月,经李时庄、陈钦鼎介绍,汪木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永城开办一所随营学校,汪木兰被组织上派去学习。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学习尚未结束,汪木兰又被派回家乡搞抗日宣传工作,并担任了宣传队队长。她带领姐妹们踏遍了濉溪山山水水,广泛活动于刘桥、钟楼、铁佛、岳集、百善、临涣等地。汪木兰善于做群众工作,每到一处,她总是带领宣传队,不知疲倦地写标语,作演讲,向群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和新四军英勇抗敌的事迹,揭露日本侵略者奸淫烧杀的暴行。每讲到高潮时,汪木兰总是激动万分,热泪滚滚,不少群众也感动得流泪,产生共鸣。在她们的宣传鼓动下,宿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送子送夫打东洋”的动人场面。而汪木兰的名字和她英勇斗争的事迹,也逐渐传扬开来。

1940年3月,为培养抗日根据地所需人才,豫皖苏边区党委创办了抗大四分校,汪木兰被中共宿西县委派去学习。在学习期间,她聆听了彭雪枫、张震等首长的讲课,受益颇深。由于她学习积极,工作踏实,很受同学拥护,先后担任学习组组长和俱乐部主任。


地下斗争 以身许党

1941年初,在蒋介石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新四军四师反顽斗争失利,加之“耿(蕴斋)、吴(信荣)、刘(子仁)”叛变,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损失严重,于5月奉命挺进津浦路东,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组织上考虑汪木兰对临涣一带较为熟悉,群众基础好,便于开展工作,决定留下她坚持敌占区工作。同时留下的还有中共宿西县工委书记吴忠培、县委委员单季英和赵元俊等同志。

1941年7月,汪木兰在中共宿西县工委书记吴忠培指示下,打进临涣小学,以教书作掩护,从事地下情报搜集工作。汪木兰在临涣出现ー片血腥恐怖的形势下坚持斗争,工作十分复杂危险。她以前在临涣上学时,是闹学潮、宣传抗日的积极分子,这次一到临涣小学,很快就引起日伪和社会各种势力的注意。1942年夏,盘踞在临涣的日寇要成立一个“宣抚班”,准备物色一些善于言辞的青年人参加。汪木兰从伪区长王心斋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去徐楼找到吴忠培请示,准备利用这一可乘之机,打入敌人内部。不久,经王心斋推举,汪木兰加入了“宣抚班”。在宣抚班里,汪木兰与敌巧妙周旋,很快取得日本人的信任,开始机警灵活地做一些搜集情报的工作。

在此期间,汪木兰始终得到组织上的保护和帮助。吴忠培常派单季英与其联系,汪木兰则利用一切机会,把在日伪据点里搜集的大量情报和日伪活动计划、日伪内部组织情况、日本杂志等材料,让单季英带回交给组织。


虎口周旋 智杀叛匪

1942年5月,原新四军十二旅组织干事李保其叛变。在四师转移津浦路东后不久,他就携带全旅党员名册投靠了国民党。不久,流窜到临涣一带,策划召开“反共同盟青年会”,进行反共活动。他企图拉拢汪木兰参加,汪木兰推说母亲生病,严词拒绝。李保其一伙一看拉拢不成,便派人向日军告发,说汪木兰是新四军的密探,学生时代就是反日积极分子,想借日军之手,将汪木兰杀害。李保其一伙的告密,使日军对汪木兰产生了怀疑。

1942年10月初的一天,日军突然逮捕了汪木兰,并立刻押着她去搜查她的住处。当时,在汪木兰的住房里,还存放有吴忠培和单季英的信件,以及手枪枪带。怎么办?情况危急,迫在眉睫。汪木兰灵机一动,带着日军朝临涣西大街其祖母的住处走去。

疯狂的鬼子在她祖母家里,翻箱倒柜,整整搜查了几个小时,连一张可疑的纸片也未搜到。这时,一个日本兵突然发现门牌上写的是“汪杨氏”,慌忙向日军山岗队长报告。山冈在众目睽睽之下遭此戏弄,气得“哇哇”怪叫。

随后,日军像猛兽一般向东街汪木兰住处扑去。而在这段时间,汪木兰的母亲也早已得到消息,将信件、枪带、进步书报和可疑之物,让邻居濮四婶揣在怀里安全地转移出去了。日军在她家里搜了半天,一无所获。

凶狠的山冈队长,并未因没搜到任何证据而罢休。他们把汪木兰押进宪兵队,用尽各种手段,严刑拷打,但汪木兰始终守口如瓶,没有泄露党的一点秘密。

由于日军对汪木兰审讯不出什么情况,加上党组织多方营救,汪木兰被关押一星期后得以获释。汪木兰一案,使日本山岗队长大为不悦,对李保其一伙极为不满。

1943年夏,日军松本队长找到汪木兰,了解李保其的情况。松本问:“青年会到底是国民党组织,还是共产党组织?”汪木兰机警地回答说,“李保其他们以前干过新四军,也干过国民党,不管他们现在属于什么组织,只要反对皇军,就是我们所痛恨的。”一番话说得松本眉开眼笑。

时隔不久,叛徒李保其被日军所杀。经过汪木兰积极斗争,终于借日军之手为民除了一害。


身陷囚牢 宁死不屈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汪木兰被组织调到灵(璧)北中学工作。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举向解放区进攻。为保存力量,解放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西撤睢杞太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在各区相继建立敌顽政权,地主还乡团趁机反攻倒算,整个淮北地区一片白色恐怖。当年秋天,汪木兰在返回临涣时,不幸被敌人逮捕,并被押到宿县国民党县政府囚禁。

刚开始,敌人看她是个女的,就用软办法劝她自首。汪木兰坚定地回答:“君子不夺其志。”法庭上,她严词痛斥反动派杀害革命者的罪行,把法庭变成了宣传革命的讲坛。敌人气急败坏,用鞭子向她身上猛抽,打得她浑身一道道鲜红的血印,几次昏死过去,敌人又用凉水泼醒再打。汪木兰强忍剧痛,紧咬牙关,一字不说。酷刑拷打不能动摇一个共产党员的意志,皮鞭下,汪木兰没有呼喊,没有流泪,没有吐露党的半点机密。敌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枉费心机。

在牢房里,她想到当年红红火火的战斗生活,可爱的同志;想到我军西撤后,惨遭杀害的党员;想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家乡父老、兄弟姐妹;想到自己身陷囚牢,遍体鳞伤,无法为党工作,她也曾暗暗地流过泪,想用一死来反抗、控诉反动派的罪恶。但最终她非但未死,还坚强地战胜了敌人的折磨,勇敢地站立起来。她决心,就是死,也要死得英勇,死得光明磊落;她坚信,革命一定胜利,光明就在前头……

中秋节不久,敌人扬言要杀害汪木兰。同牢女友马在秋、陈玉侠、洪波含泪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她。同志们都担心她承受不住这一打击,可是汪木兰却含笑唱起了《八路军进行曲》,视死如归。

敌人在她身上始终审问不出什么线索,加上党组织多方面营救,她母亲也四处托人作保,最终,汪木兰被判处一年徒刑,交国民党地方监狱执行。


寻找关系 继续革命

汪木兰出狱回家时,国民党反动派仍在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恶霸地主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土匪更是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汪木兰与组织失去联系,思想苦闷,经常托人四处打听西撤后的中共宿西县委情况。

1947年夏,汪木兰打听到中共萧宿永县委书记田启松带领队伍活动在永城东北一带,遂深夜逃出临涣,找到党组织,后被安排到苗桥进行土改工作。不久,被派到冀北干校学习,并担任豫皖苏三分区干校班班主任。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汪木兰被调到豫皖苏三分区后勤司令部工作,任被服股长。淮海战役结束后,调往河南郑州工作,历任河南军区军政干校政治主任、中南军政大学一分校教导主任、第二十步兵学校教导主任、河南公安厅五一农场办公室主任、河南公安干校秘书科科长、开封妇产医院院长、郑州妇产医院院长等职。

1966年,汪木兰因糖尿病去世。

     

地  址:安徽省濉溪县沱河路92号
备 案 号:皖ICP备20013687号-1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濉溪县委员会
联系我们:0561-607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