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反映:我县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众多。全县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城址、古城汉墓、大运河濉溪百善村运河故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503处;馆藏文物1518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138件);登记在册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4家、非国有博物馆2家。经调研发现,我县在文物保护利用上还存一些问题。
一是文物保护机构缺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柳孜运河遗址一直没有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保护力量薄弱,与其历史价值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等级极不匹配,考古研究进展缓慢,对外展示及接待的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更无法做到对公众开放,严重制约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影响了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形象。
二是文物保护人员缺少。县文物保护中心同柳孜运河遗址属于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目前实有工作人员8人,编制仅4人,不仅负责全县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承担着柳孜运河遗址的保护、管理、项目实施、讲解接待等工作。濉溪县作为文物大县,专家型人才极为缺乏,存在后继无人的危机。
三是文物保护资金缺乏。县财政每年列入柳孜运河遗址管理保护预算50万元,但全县没有设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利用等资金,很多国家文物专项资金不能涵盖的市县级文保单位缺少前期勘探、维护运转等费用。
四是部分文物保护不力。部分文物保护不到位现象,如:临涣镇陈楼陈家老屋(市级文保单位)常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院墙坍塌,被用作饲养家禽场地;临涣镇铚城村周圩孜古建-过道门楼(县级文保单位),缺少维护,裂痕严重,随时可能倒塌,威胁居住农户家人的安全。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文物管理机构。参照周边兄弟单位如凌家滩遗址、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单位均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与经验,建议成立柳孜运河遗址管理处,负责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工作。
二是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建立健全文保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采取委托培训、社会聘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增强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力量,为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员保障。
三是落实文保专项资金。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县财政常规预算中,建立稳定的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文物保护方案编制、勘探调查等基础性工作的正常开展。拓宽文物保护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资金支持,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确保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得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四是摸清护好文物资源。组织专业人员对县域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登记,摸清文物家底,健全文物档案,丰富文物数据库,做好文物考证与研究工作。加强文物保护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以及文物遗址的日常维护、巡查及抢救性发掘等工作。
五是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积极探索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加强文物展示场馆建设,加大文物知识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濉溪文化。大力发展“文物+”融合新业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物旅游景点,推出文物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