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履坤烈士,濉溪县濉溪镇东关小余庄人,生于1908年。他中等身材,连鬓胡子,故有绰号“杨胡子”之称。其父杨若书,颇识文字,一世俭朴,操家有方。清末民初,家有土地几十亩,又在濉溪东关开了个“盛福和”粮行,家境比较殷实。
1918年,杨履坤入塾读书。1919年,转到濉溪三关庙小学。杨履坤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二三年级时,就能看懂一些报刊。五四运动爆发后,古老的濉溪口,吹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风,《新青年》《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的传入,唤起了广大青年的觉醒。1919年,一批进步青年在濉溪前大街福音堂创办青年社,开建图书馆,设立阅览室。杨履坤经常在课余时间到这里听演讲,阅读进步刊物,对俄国十月革命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3年秋,15岁的杨履坤进入濉溪后街第三高等小学读书。第三高等小学是当时濉溪进步青年的集中地,常有进步师生发表演说、组织反帝反封建的游行。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受到熏陶,思想开阔了,想得更远了。
1925年秋,杨履坤于第三高等小学毕业,考入宿县正谊中学。在学校,他结识了宿县进步青年赵一鸣等人,经常与他们一起活动。宿县位于津浦铁路线上,交通方便,这里在北京、上海等地读书的青年较多,新的思想不断涌来,对青年学生有很大影响。杨履坤入学不久,正值学校“闹学潮”,进步青年学生纷纷起来,开展反对教育局长侵吞学校财产的斗争,杨履坤跟随赵一鸣一道积极参加活动。校方视其为行为不轨,1926年冬,开除了他的学籍。
杨履坤回到家乡,即在三关庙小学(原母校)任教。这时,他结识了在濉溪口开展革命活动的青年萧亚珍(共产党员),常常参加他组织的政治宣传。在萧亚珍的启发下,杨履坤加入少年先锋组织(K.Y)。1928年春,经萧亚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濉溪口酿酒历史悠久,这里有几十家酿酒作坊,好几百酒业工人。杨履坤和萧亚珍经常深入到工人中间,了解工人生活状况,并在濉溪口城北实业园召开工人会议,培养积极分子。1928年下半年,白色恐怖笼罩濉溪。1929年2月,萧亚珍受到国民党通缉,被迫转移到萧县隐蔽。萧亚珍走后,杨履坤任濉溪工人联合会委员长,仍以教书为名,继续在工人中开展活动。当时,国民党对濉溪口的共产党人进行大逮捕,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面对恶化的环境,杨履坤没有退缩,继续坚持斗争。
1930年6月6日,在杨履坤的组织领导下,濉溪全城200多名酒业工人举行罢工斗争。他们集会游行,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工资”等口号,罢工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工贼的出卖,杨履坤被国民党濉溪区公所逮捕,在敌人威逼下,杨履坤写了自首书,出狱后,经李时庄、李秉枢等严肃批评,他悔恨莫及,立誓愿作共产党之友,继续为党工作。
“七七”事变后,杨履坤跟随李时庄参加抗日活动。不久,濉溪相继成立抗敌救亡社和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杨履坤参加了这两个抗日组织并担任委员,跟着李时庄、李秉枢等共产党人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斗争,经常活动于濉溪、张集、烈山和古饶一带,从此又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1939年9月15日,在中共宿西县委的领导下,宿西县第四区(濉西区)成立,杨履坤任区长,朱继仲任副区长,周从裕为区委书记。区政府成立后,先后成立了张集、逢源、百顺、方城、任圩等5个乡。区乡政权的建立,使盘踞濉溪口的敌人陷入了四区的包围。为掌握敌情,区政府又配两名联络员,负责传递信件和侦探敌情。这时的区队已扩充到120余人。杨履坤和区队副张志启率领区队同敌伪周旋,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杨履坤还带领群众毁坏道路,拆除圩墙,切断敌伪交通线。同时,对敌伪实行经济封锁,禁止粮食和棉花流入濉溪城内,给龟缩在城里的敌人造成经济困难。由于杨履坤对敌斗争的突出表现和较强的工作能力,1940年3月他被调到宿西县行政办事处任秘书兼农会主任,负责宿西县全县的农村工作。12月,宿永边发生了“耿(蕴斋)、吴(信荣)、刘(子仁)”叛变投敌事件。不久,宿西县大队大队长荣义志与警卫连连长宋勤学等也叛变投敌。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杨履坤是非分明,立场坚定,连夜只身来到宿西县四区,将荣义志等人叛变的情况告知区长朱继仲。区队当即转移,避开了叛军的锋芒,摆脱了危险。在紧要关头,杨履坤经受住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皖南事变后,反共逆流甚嚣尘上,抗日力量暂时受挫,宿西县办事处处在敌伪的包围之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和豫皖苏边区的干部战士,大部转移到了津浦路东,中共宿西工委书记吴忠培、农委主任杨履坤等留下坚持地下斗争。杨履坤被安排在古饶、秦大庄一带隐蔽活动。在此期间,每遇到敌伪索要粮款,他就暗地组织群众,争取当地保甲长上报“灾情”,采取推、拖、磨的办法,尽量少征粮款,以减轻群众负担。1942年,杨履坤调任宿东县民政科长。
1944年8月,新四军四师打回津浦路西,收复失地。9月,中共濉西区委成立。杨履坤奉命返回,担任濉西区区长。他带领区里同志宣传动员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先后建立了张集、逢源、百顺、孟口、徐集、溪河、米市和口西8个乡级政权。
通过多年艰苦曲折的斗争,杨履坤对敌斗争经验更加丰富。再一次任濉西区区长后,他认为,在敌占区,要想站住脚跟,必须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做好敌伪的分化瓦解工作。他通过各种渠道,和濉溪伪军中队长石广才、日本便衣侦探接上了关系,通过教育引导,使二人有所转变,都为抗日做了一些有益工作。当时,日军常常出动向濉西地区“扫荡”,石广才得到消息后,就叫人连夜赶到濉西区,找到杨履坤和区委书记臧伟等人报告情况。
杨履坤非常关心群众。1945年3月,宿西县大队打开仲大庄圩寨,拔掉了盘踞六七年的伪军据点。伪军逃跑时,纵火烧毁民房10多间。杨履坤闻讯后,立即带领10余名区队战士赶赴仲大庄,慰问群众,并对受灾农户适当救济。杨履坤善于辞令,又会讲故事,每到一处,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促膝谈心,相处无间。在濉西农村,至今还传颂着他与民众鱼水关系的佳话。
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杨履坤先后担任宿西县民政科长和县政府秘书。1946年春,组织上调他到中共华中八地委党校(校址设在濉溪口北丁楼村)学习。学习期间,杨履坤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兴奋万分,暗暗下定决心,头可断,血可流,共产主义信念须臾不可丢。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宿西地区形势发生逆转。当敌人逼近濉溪地区时,宿西县的党、政、军机关主动西撤,离开了濉溪。这时,正遇上大水,杨履坤右脚生疮溃烂,举步艰难,不能随军转移,只得暂时隐蔽在群众家里。后来又转移到张集乡李庄集集主(原联络点)宋光斗家。在反动阴霾一时布满天空的情况下,宋光斗吓破了胆,转而投靠了国民党。当杨履坤说明来意后,他一语双关地说:“现在形势不如以前了,我这里人来人往的太乱,你在这不方便,还是另选地方吧。”杨履坤并未介意,又叫宋的儿子,把他送到小城集北的丁庄沈新文(原是共产党的乡长)家。而宋光斗当即告密。第二天,即8月7日晨,杨履坤在丁庄遭国民党逮捕,立即被押送到濉溪口。
敌人要他供出党的秘密,他却闭口不言。疯狂的敌人把他打得皮开肉绽,白色的衬衣都被鲜血染红。他仍痛斥国民党背叛三民主义、扼杀革命的罪行。敌人看到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最后就硬叫杨履坤认供。杨履坤慷慨陈词:“士各有志,我头可断,血可流,而志不能屈。”这铿锵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8月16日,在无计可施的窘境下,敌人把杨履坤提出监狱,与同狱的濉溪市市长刘建冰一起押赴濉溪西门外刑场。杨履坤正气凛然,视死如归。他向刘建冰说:“咱们最光荣的时刻到了。”并愤怒地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沿街的群众,目睹这悲壮的场面,无不为英雄的精神所感动,无不痛恨国民党的罪行。
杨履坤壮烈牺牲,年仅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