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与徐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双方交往合作密切。特别是成为长三角正式成员以来,两地合作空间不断扩大。淮北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融入徐州都市圈,深入落实淮徐战略合作协议”,吹响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发展“集结号”,为两地融合、产业合作提档加速。濉溪作为淮北唯一的县,应在淮徐产业合作上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积极推动两地产业相融、携手共赢。
一、融入徐州都市圈的优势
濉溪与徐州毗邻接壤,同处长三角北翼,同属淮海经济区,而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下辖的邳州、沛县、新沂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融入徐州都市圈,濉溪已具备天时地利。
政策层面:国家正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濉溪与徐州同属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十四五”时期都面临着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任务。徐州在积极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中徐州市结对帮扶淮北市,为濉溪融入徐州都市圈带来重大机遇。
区位优势:两地同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北是距徐州最近的地级市。S101淮徐快速通道建设工程项目开工,通车后从淮北市东外环与北外环的连接处出发,1小时内可直达徐州市区,这与徐州“1日生活圈”“1小时通勤圈”规划相吻合。两地正在积极谋划推进淮北至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及徐州—淮北城际公交。地域相近、交通便捷将有力推动两地深化交流合作、携手共进。
产业定位:在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产业相融是我县融入徐州都市圈的发力点,能够更好地拓展国内市场和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合作实现扬长避短,互动互促,共同发展。
历史文化:淮北与徐州同根同源,同属汉文化发源地,存在许多汉文化遗址。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进行,徐州、濉溪同为淮海战役主战场,两地人民并肩作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我县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主导地位凸显,工业经济占据全县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铝基、碳基、氢基、高端医疗、电源产业、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汽摩配件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优势产业特色明显、主导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的态势。
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濉溪与徐州相比,无论是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质量、发展后劲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徐州帮扶淮北的重大机遇,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为冲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提供强大支撑。
三、融入徐州都市圈的建议
抢抓徐州帮扶淮北的重大机遇,围绕“发展共谋、蓝图共绘、交通互联、园区共建、环境共保、民生共享、交流共推、项目共商”等合作内容,通过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濉溪与徐州及所属县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强化顶层设计合作发展。融入徐州都市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小组,研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协调组织两地重大经济协作和重要事宜,促进两地间的密切合作。根据两地产业优势和“十四五”时期的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及产业合作重点,共同编制未来5年产业协作发展规划,形成统一产业发展体系。
(二)推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结合濉溪—徐州及所属县区各自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现有
产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两地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产业协作紧密、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集聚,实现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充分发挥中国(濉溪)铝基新材料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的平台作用,做大做强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抓住徐州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等外溢性较强产业转移集群的机遇,主动对接,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承接项目转移。支持两地企业在上下游产业配套等方面开展合作,相互赋能,携手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
(三)搭建合作平台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两地园区的平台作用,推动双方互学互鉴,加强合作,错位发展。加快园区建设,坚持把开发区作为加快县域发展的主载体、主平台,举全县之力加快双创孵化园(氢能产业园)、中德(国际)产业园建设,加大僵尸企业处置,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积极探索濉溪—徐州园区合作模式,建立产业联盟,做强产业链条,做优产业生态,加强园区招商领域合作,分享园区建设和营商环境打造的先进经验。建立特色产业联盟、园区对口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对接,增强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放大优势产业集聚效应。
(四)创建区域品牌抱团发展。以市场自愿、政府主导为原则,汇聚两地优势工业企业、绿色农产品、文化旅游,梳理两地名特优产品,以抱团发展形式,加快形成《濉溪—徐州地方名特优产品推广目录》,面向全国共同推广发布,扩大两地名特优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知名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五)加大人才交流创新发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人才交流机制,选派经济主管部门和园区年轻干部到徐州学习锻炼,提升服务发展能力。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积极为企业所需人才引进“牵线搭桥”,争取与中国矿业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支持高端技术人员来濉溪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我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