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子明,亦作豆子明,原名窦伯玉,字子明,西汉沛国铚县(今濉溪县临涣镇)人。因避乱出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与妻子费氏共生养两个女儿。曾出任陵阳(今青阳)县令,居陵阳达几十年之久,所以又被世人称为“陵阳子明”或“陵阳”。他笃信老庄哲学,在陵阳任县令期间,以清静无为之术治理县政, 公余之暇常宣讲道教,主张“无欲而民自化”,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家人物。他又接受了战国以来方仙道术的影响,热衷于修炼神仙之术,成了民间传说和道教神话中因服食而得仙的 “真人”。
一、史籍中的子明
最早出现有关窦子明的记载材料是《史记》。《史记》所载司马相如(前179年-118年)为汉武帝所作《大人赋》中说:“使五帝先导兮,反太一而后陵阳。”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云:“仙人陵阳,子明也。”《汉书》此句作:“使五帝先导兮,反大壹而后陵阳。”顏师古注曰:“令太一反其所居,而使陵阳侍从于己。”五帝在汉武帝时本是太一之下的神格,《大人赋》之意即:当“大人”出游时,能够令使原属太一之下的五帝脫离太一,转为“大人”先导,而使太一神孤零零地返回自己的居所,并使仙人陵阳作为“大人”的扈从。
西汉末刘向所辑的《列仙传》中有《陵阳子明传》,是现存最早关于窦子明的传记。其文云:“陵阳子明者,铚(临涣)乡人也。好钓鱼于旋溪。钓得白龙,子明惊,解钩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黃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龙来迎去,止陵阳山上百余年,山去地千余丈。大呼(山)下人,令上山半,告言溪中。子安当来,问子明钓车在否。后二十余年,子安死,人取葬石山下。有黄鹤来,楼其塚边树上,鸣呼子安云:陵阳垂钓,白龙衔钩。终获瑞鱼,灵述是修。五石溉水,腾山乘虯。子安果没,鸣鹤何求。”
《晋书•地理志•扬州•宣城郡》载:“陵阳,淮水出东北入江。仙人陵阳子明所居。”《宋书•州郡•扬州•宣城郡》载:“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
(338年)更名。”两汉时的陵阳县,到东晋咸康四年,因避杜皇后的讳而改为广阳县。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云:“……又东径安吴县,号曰安吴溪。又东,旋溪水注之。水出陵阳山下,径陵阳县西,为旋溪水。昔铚县人陵阳子明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子明上陵阳山。山去地千余丈。后百余年,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子安问子明钓车所在。后二十年,子安死,葬山下。有黃鹤楼其塚树,常鸣呼子安,故县名取焉。晋咸康四年(338年),改曰广阳县。”安吴县则位于陵阳(广阳)的东北。可见,陵阳子明的垂钓、修行和得仙之处,都在今安徽南部的九华山、黃山一带。
梁、陈间顾野王(519年-581年)撰《舆地志》云:“陵阳令窦子明于溪侧钓鱼,一日钓得白龙,子明怜而放之。后数年,又钓得一白鱼,割其腹中,乃有书,教子明烧炼食饵之术。三年后,白龙来迎子明,遂得上升。其溪环绕山足,今有仙坛,醮祭不绝。”这大约是最早出现“窦子明”的史料。
战国末屈原《楚辞•九章•哀郢》中有“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意欲腾驰,道安极也。陵,一作淩。”宋人洪兴祖《补注》云:“(陵阳),前汉丹阳郡,有陵阳仙人。陵阳,子明所居也。”
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南京工部、礼部、吏部的三部尚书毕锵,在年及八十时,乘皇帝赐问朝官还存活在世上之人的机会向皇帝要求赐葬陵阳山中峰,皇帝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还加封他为太子少保。之后他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无病而逝。毕尚书对后事极为深谋远虑,他命下人准备了七口同样的棺材,出殡那一天,七口棺材同时出门,分葬在陵阳山的七个地方,连家人也分不出真的埋在何处。他还为自己的墓葬写了一篇名叫《陵阳中峰记》的碑文,事隔八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才勒碑以示纪念,后人当然不知该树在何处,只好胡乱找了个地方立了这块碑。碑文称:“吾埭濒水而城,城北则陵阳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自九华迢递起伏而来。余涉后溪,道黄鹤池至仙宫,上丹台领岩泉,以求所谓窦子明故迹者,遂穷其巅而升焉。”
据清嘉庆《旌德县志•仙释》载:窦伯玉,字子明,沛国人……拜陵阳宰。后弃官入西山,结庵居焉。一日,遇隐者献药百种,遂与居七都之凫山白龙潭炼丹。
清光绪版《九华山志》和《青阳县志》记载,“吾闻陵阳乃丹丘之地,故请之(窦子明)为宰。”
传统仙境说将仙境设定为遥远的异国他乡,或浩瀚大海中的神仙仙界,使帝王英雄成为唯一可能凭借手中资源和权力访仙的人群。道教新的仙境理论大大扩展了仙境范围,使普通人也可以凭借机遇得访仙人仙境,这种仙境理论大大刺激了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访仙游仙故事。而这些故事反过来又宣传了“人人可仙”的宗教观念。陵阳子明没有帝王身上的仙缘,但仍然可以访问仙境知遇仙人而成仙了道。在道教仙境说中,人们居住的世界与神仙世界并非完全隔绝的。在道教仙境观念影响下,神仙与凡人直接相会的故事大大地增加了,成仙的方式日趋多样化、简单化、生活化。服食而仙,养生而仙,行善而仙,其中既有宗教性较强的服食,也有世俗特征明显的行善积德。随着道教的产生、发展,以及道教神仙观念的普及,“求仙”已逐渐成为一种“自力”行为,成为一种依赖求仙者个人能力、意志以及一定技能的宗教行为。
二、经书中的子明
大约成书于魏晋时代的《老子中经》里,陵阳子明被作为道士存思人身中之神的神名出现。如《灵笈七籤》卷一八《三洞经教部》引《老子中经》的“第五神仙”中说:在紫房宮中,华盖之下,元贵乡平乐里,姓陵阳,字子明。身黃色,长九分,衣五色珠衣,冠九德之冠、思之,长三寸,正在紫房宮中,华盖之下。同书“第十二神仙”中云:道之子,人亦有之。在太仓胃管中,父曰陵阳,字子明,母曰太阴,字玄光玉女。这里的“陵阳子明”已经脫离其原有的含义,成了道教的神名符号。
在道教內部,直到六世纪前叶的陶弘景(456年-536年)时代,陵阳子明依然在南方道教神殿中占有一席之地。如陶弘景在499年完成的《真诰》卷十六《阐幽微》第二载:辛玄子欲“侶陵阳于步玄”。而陶弘景约在500年左右编纂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第三左位,就列有“东阳真人陵阳子明”,同时也把辛玄子收入仙列。
山田俊编有《稿本<昇玄经>》,他指出:窦子明在《昇玄经》中,是向太上道君、张道陵请教道法的神仙。《昇玄经》残存的文字中并没有交待窦子明的来历,他似乎与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道陵有师徒关系,但张道陵谦虚地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道行还不足以教导窦子明等仙真,所以要他们直接向太上道君请益道法。《昇玄经》主要是通过太上道君和张道陵之间的问答来表述“昇玄內教”之义,也有张道陵与窦子明之间的教义问答。另有学者提出:《昇玄经》中的仙人窦子明,应该就是汉晋时代仙传中的仙人陵阳子明;他起初是东部地区仙道传统的代表人物,后来才被传说为在西部蜀地修道得仙。
敦煌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昇玄內教经》和《太玄真一本际经》中都能看到道教仙人“子明”的文字。蒙文通先生根据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的记载,指出《云笈七籤》引《昇玄经》中的“仙人窦子明”启问三一之意,即重玄学义理。法国著名的中国学家、道教文学专家康德谟(Maxime Kaltenmark)先生认为:窦子明亦作“豆子明”,按《本际经》卷十的说法,他是太极真人徐来勒的弟子;因恪守徐来勒给他的三千三百“大戒”和千二百“威仪”,最终成为“西方素德天君”。
《陵阳子明经》现在只有很少佚文传世,主要见于《楚辞•远游》王逸《章句》所引:《陵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黃气也。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黃之气,是为六气也。《文选•甘泉赋》李善注引张揖曰:《陵阳子明经》曰: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在下。根据这些佚文可知,东汉时流传的《陵阳子明经》,本是讲仙道服食(含服气和服五石脂)法术之书。王行恕先生对陵阳子明的六气功法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形成《陵阳子明的六气功法初探》,发表在《气功杂志》上。
577年后不久编成的《无上祕要》,是现存最早征引到《昇玄经》的文献,其中已明确有了窦子明。如卷三十四《师资品》云:“太上告子明曰:学道之人闻法,如饥欲食。”《无上祕要》卷三十四《授度品》中,假托仙人窦子明启奏太上云: “若后末世中,诸学真道士已受灵宝外教券契,奉行《五篇 》,未见此 《内教 》,若其后见,便可行传与奉修 ?”太上回答说: “要须受此方素七十二字契经之盟无上大籙,象于屋,以厌火祥。”卷四十三《修道冠服品》云:“有一仙人窦子明,著黃褐,戴玄巾,即前作礼行赞,绕太上七匝。”《无上祕要》的引文,都注出《昇玄经》,说明有关窦子明的內容,在《昇玄经》成书后较早的版本中就已经有了。
隋和初唐陆续完成的十卷本《太玄真一本际经》,体现了将各道派、各传统都会聚在一起的努力。《昇玄经》没有提及的太上老君、尹喜和葛仙公等重要神真,《本际经》就将其全部囊括进来。由于《本际经》是陆续作成的,故不似《昇玄经》那样在內容上前后照应和统一,其十卷本中有两卷出现窦子明。卷四的窦子明保留了《昇玄经》中与太上道君、张道陵之间的师徒关系。但《本际经》卷十却把他作为徐来勒的弟子,并有了“西方素德天君”的封号,是“西方素德天君”在无数劫难中轮回转世中的一次化身。
南北朝末年道书中出现的窦子明,是基于六世纪中叶以后南朝人对陵阳子明传说的新改造。也许由于《昇玄经》欲图超越传统的上清、灵宝、三皇的三洞经教,故而其作者将原本在古灵宝经中占有独特地位的葛仙公弃而不用,转而用一个比葛玄的历史还悠久的神仙来担当葛玄的角色。
《太上明鉴真经》中有一段老子与陵阳子明的对话:“老子曰:为此道者,长不怠七日,得者七十日一施之,必如初日,此道可以还年却老也。陵阳子明曰:坦然已平。”
道教神话中夫妻神仙很多。《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卷下说仙有九品,每一品皆夫妻成对。由于玉女一出现即与妻妾角色有缘,故而在道经中玉女又常与男神结成夫妻,成对出现。《老子中经》叙述说,身中神陵阳子明的妻子名叫太阴玄光玉女。《黄帝九鼎神丹经》卷二郑重解释说,玉女是神仙的妻妾。其曰:“玉女者,凡人之女也,学得道,号为玉女,并神仙之妻妾仪使也”。
三、传说中的子明
经教道教中的听法仙人窦子明,是汉代人传说中因机缘遇仙、因行善感仙和因服食得仙的仙人。由于史料的不全与缺陷,历史上的很多地名无法在后世找到一个确切的对应位置。在一个大致相当的区域内,后世的子民各自寄托着自己的猜度和愿望。关于窦子明得道成仙的故事在国内多个地方都有传说。
“九华山上骑龙升仙”是传说之一。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前105年),九华山属陵阳县,县令窦伯玉笃信老庄哲学,对辖治内实行无为而治,自己整日闲云野鹤,游乐山水。一天,他来到百丈潭中垂钓,钓起一条金色鲤鱼,见其灵异,就又放回潭中。原来,金色鲤鱼正是小白龙的化身。二十年后,窦子明又于此处钓起一尾鲤鱼,得书信一封。原来小白龙为感念窦子明当年放生之德,特在鲤鱼腹中放置书信一封,信中尽授修道入仙之密术。窦子明遂辞去陵阳县令,在九华山中炼丹修身,三年得道。一天,山下的溪水中忽然飞起一条白龙,摇首摆尾飞到了子明的面前,子明便顺势骑上白龙升仙而去。此后,人们把当年钓小白龙的百丈潭称之为白龙潭(也作嘉鱼池),位于天柱峰与五老峰东南方的山涧就叫龙游涧。也因窦子明在此得道成仙,故也就有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福地之称谓。相传,窦子明得道成仙后,使得龙游涧声名大振,引来无数诗人骚客慕名前来造访,咏诗作赋。更有大道之父终身隐居于此,以此来效仿窦子明的修炼之术,后葬于此。大道也终身不仕,奉子守孝于百丈潭侧。
传说之二是“太平湖畔陵阳山上乘鹤飞升”。太平湖畔的陵阳山广约二十五华里,因这里三峰矗立,故又名三台山。相传,汉武帝由于惧怕其祖母、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家族的势力,在窦太皇太后去世后不久,便大肆清除在京城长安的窦氏势力。窦氏家族凭借太皇太后的权势,接连三朝(汉文帝、汉景帝及汉武帝)在朝中封侯为官,并留居长安,把持整个朝政,成为汉武帝的心腹大患。窦太皇太后一去世,汉武帝便想方设法将窦氏一族逐个派出京城以分化瓦解,清除不利于自己的政治隐患。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借在江南新设陵阳县的机会,令窦氏族人窦子明去当县令。时过中年的窦子明信奉黄帝、老子的道家之说,主张无为而治,与武帝的新政不合,他知道自己是不会被重用的,无奈之下只得领命上任。这位新县令在任上据传“专务渊默化民,清净凝一”,大小政务都是亲躬亲为,从来不假他手。一有政暇,他就去涎溪(即舒溪)钓鱼,昔日舒溪河畔有一巨石,相传他经常在这块大石上钓鱼,后人称之为“钓鱼台”,这巨石今已沉入湖底。一日他钓得一条白鱼,回衙后交于厨子烹调,准备美餐一下。过了一会儿厨子慌张过来禀报,说是鱼肚子里发现一封丹符。窦县令听了感到十分惊奇,便叫人将书符呈于他看。他打开一看,原来是教人炼丹的丹书,不禁大喜,于是他便潜心阅读研究。由于他本来就精通黄老之术,加上又得了丹符,炼丹之术更为大进。三年后他辞去县令,上陵阳山专事炼丹。他不辞辛劳,到芝岭这个地方采集灵芝,到黄山采集五色脂石。他不怕失败,反复按照“丹符”上所记载的方法认真冶炼,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的丹药真的炼成了,服食后便乘黄鹤飞升而去。
据传陵阳山中峰之半有一处叫“丹台”的地方,即是窦子明当年炼丹的所在,台高二百余丈,故又名“天柱石”。山脚下还有黄鹤墩、黄鹤池,传说当年窦子明服食丹药后即是从此处乘黄鹤飞升,还有许多白鹤为其飞舞欢叫。今黄鹤墩、黄鹤池惜已沉入湖底。
传说之三是“旌德石凫山上羽化升天”。在西晋太康年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寄居江左。相传沛国铚人窦子明因避乱出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后就任陵阳主簿。窦子明因愤世嫉俗,不久弃官,与妻子费氏以及一对幼女来到旌德栖真山上采药炼丹。他们住在山顶石窟中,旁辟晒药坪,砌有炼丹灶。窦子明每天披星戴月,在山崖涧边挖掘草药。回家后,嘱咐妻女用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进药臼里捣烂,用丹井之水冲浸拌匀,溶成药汤,燃麒麟松枝煮药炼丹。日久天长,炼得满山云雾升腾。不知炼了多少时日,终于炼成了仙丹。此时,山顶瑞气浮动,空中祥云飘拂,有一青凫翩然而降,驮上窦子明及其妻女,乘着瑞气,从山顶飘摇上升,飞入县城东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窦子明和妻女入山后,垦山辟地,饲鸡养犬,耕樵度日。他们看到山下有很多贫病交加的穷人,十分怜悯,便终年累月攀崖跨涧,为贫病之人采药送药。忽一日,子明在山溪边寻药,遇一白发隐者,遂相叙为友。晋太康八年中元节,窦子明与白发隐者一道羽化升天。不日其二女亦一个抱鸡,一个携犬,骑着青凫升了天。后人根据传说,就把这座山称为石凫山,把窦子明尊为凫山之神,并在山中建造凫山殿,殿中塑立窦子明像。此后,来该殿求神拜佛、烧香还愿者越来越多,香火盛极一时,该殿随之名闻遐迩。
传说之四是“四川窦圌山得道飞天”。在四川窦圌山东岳峰顶有座窦真殿。窦真殿又名窦正殿、痘疹殿,传说为纪念窦圌山的开山鼻祖窦子明而建。窦真殿约创建于宋元时期,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砖砌台基,木质梁柱,顶盖生铁筒瓦,脊饰为宝顶、鳌鱼,翼角为卷草,垂脊有人物、坐兽,六合雕花门、格花细木窗。内供窦真人和窦真娘娘塑像各一尊。在窦圌山山腰的云岩寺东侧悬崖上,有座为纪念窦子明在此修炼飞升成仙的飞仙亭,该亭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檐歇山仿清式建筑。
就传说而言,陵阳、九华山都是在西汉 刘向的《列仙传》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的,但是陵阳说中有提到马蹄印、白龙、黄鹤,以及当地的山、水、楼宇等,而在九华山说中虽少了马蹄印却又多了个凫雁峰。旌德仙话中仙迹则包括了以上两说的全部内容。道教入蜀是唐朝以后的事了。
四、诗文中的子明
“陵阳子明”列了仙传,因此也羡煞了诸多的后人,所谓“不羡鸳鸯只羡仙”,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劳苦生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随其后,效仿他隐逸陵阳大山之中炼丹求仙的有东晋炼丹家葛洪与唐代仙道赵子微等。就连一生豪放不羁的李白,也没能逃出这个例外。桃花潭边,汪伦踏岸送行的歌声还来不及远去,他的心就早已另有所属。
到南朝齐梁时代,陵阳子明还经常出现在时人的文学作品之中。西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傅玄(217年-278年)的《云中白子高行》中云:“陵阳子,来明意,欲作天与仙人游。”这里的“陵阳子”就是陵阳子明,是能够飞天的仙人。
西晋著名谱学家、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摯虞在其《思游赋》中有云:“召陵阳于游溪兮,旌王子于柏人。”诗中用到“陵阳”与“游溪”典故,“陵阳”就是陵阳子明。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郭璞(276年-324年)的《游仙诗》中有“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句。因容成氏是见于《列仙传》的另一著名神仙,故此处的“陵阳”也应该是指陵阳子明。
唐代大诗人李白生活在道教兴盛的唐代,为觅仙踪,曾登临黄鹤楼,见了崔颢的题诗而发感叹:“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后来顺江而下,入宣州,登敬亭,心中因向往八百年前得道成仙的窦子明和窦子安两兄弟,便写下《登敬亭南望怀古赠窦主薄》:“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他还写道:“羽化骑日月,云行翼禽鸾”、“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他追寻窦子明的踪迹,来到旌德,游览凫山(当时又称石壁山),因而有《石壁山》诗:“石壁望松寮,宛然在碧霄。愿作五彩虹,架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于上元二年(761年)慕名来到陵阳山,并上丹台谒仙坛宫,留下了《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一诗,诗中有“何意到陵阳,游目送飞鸿”、“何日可携手,遗形入无穷”等句,抒发自己因遭故流放、遇赦返还,急于避世隐居、效仿窦子明求仙问道的心情。明《万历太平县志》作了收录,以证明李白在遭流放后曾来到陵阳山。据传当年的陵阳山仙坛宫还供奉着窦子明的画像,后来台上还竖立了《陵阳窦子明传》的石碑供人拜谒。这块石碑后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石埭县令萧环重立。
《全唐诗》卷三〇六有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西蜀人朱湾的诗《同达奚宰游窦子明仙坛(一作同张明府游仙台)》,该诗云:“松桧阴深一径微,中峰石室到人稀。仙官不住青山在,故老相传白日飞。华表问栽何岁木,片云留著去时衣。今朝茂宰寻真处,暂驻双凫且莫归。”
唐代诗人霍总有《郡楼望九华歌》一首:“楼上坐见九子峰,翠云赤日光溶溶。有时朝昏变疏密,八峰和烟一峰出。有时风卷天雨晴,聚立连连如弟兄。阳乌生子偶成数,丹凤养雏同此名。日日遥看机已静,未离尘躅思真境。子明龙驾腾九垓,陵阳相对空崔嵬。玉浆瑶草不可见,自有神仙风马来。”
晚唐大诗人贾岛,访寻窦子明隐居之所,于天柱峰留有《寻窦仙隐居》诗,诗云:“群峭壁摩天,逍遥不纪年。蹑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林高白鹤眠。我来山色暮,独自下寒烟。”
终生不涉仕途的宋代诗人、青阳人陈岩的《醮坛》云:“粲粲无尘一石平,向来此地步虚声。薜萝今绕空山里,千古清风窦子明。”“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宋代进士王十朋曾发出如此感叹。
清代有人吟诗云:“陵峰今日偶来游,溪午扶风到上头;一径野花初冒雨,半城老树早知秋;黄牛队里尚书冢,白鹤巢边仙子楼。樵唱莫摧残照晚,萧萧客思满秋林。”
窦子明服食得道,追逐他而来的除了李白外,还有二谢、刘禹锡、李商隐、杜牧、陆龟蒙、苏辙、周必大等一大批文人学士。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游记诗赋中找到他们的踪迹。此后,多少文人墨客来到传说中的窦子明升仙之地,或访古探幽,或凭吊先贤,或赋诗作画。僧道修炼传奇更为圣地仙踪增添了神秘色彩。宋朝诗人有诗赞云:“鬼烂神焦不救燃,谁知此柱固然依。九天当借扶持力,英令人间忧杞天。”明朝大理学家王阳明诗云:“灵峭九万丈,参差生晓寒。仙人招我去,挥手青云端。”清朝周赟在《天柱仙踪》诗中感叹“绝境齐昆圃,高踪迎谪仙。”
窦子明从一个避乱远游的士子,到称颂一方的县令,到研究道教和专心服食之道的隐者,到骑着白龙(亦说黄鹤)升天的仙人,最后成了道经中的“东阳真人”和“西方素德天君”,其漫漫历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怜惜生命的善性和专于谋事的策略,无不给人以教益和启迪。窦子明不仅自己飞升成仙,而且紧随其后助其弟弟、妻子和女儿也都成了仙人。这也向世人传达了“神光普照”、“ 仙道有门,还需有缘”的朴素观念。
[1]刘屹.道教仙人“子明”论考.《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姜伯勤.《〈本际经〉与敦煌道教》.《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